一、轄區人口數:
本轄共計39個里、990鄰
西安里、至善里、西平里、西墩里、潮洋里、龍潭里、惠來里、上石里、上安里上德里、逢甲里、逢福里、鵬程里、何厝里、何明里、何南里、何成里、何安里何仁里、何德里、何福里、何源里、大河里、大石里、大福里、大鵬里、港尾里、廣福里、林厝里、永安里、福安里、福雅里、福林里、福瑞里、福聯里、福和里、福中里、福恩里、協和里。
總戶數87200戶、總人口數為229005人
108年1月底各里人口統計(資料來源臺中市政府西屯區戶政事務所)
二、轄區交通:
本轄係臺中市西屯區,面積約四十餘平方公里,中山高速公路貫穿本轄並有中港及中清2處交流道,另中彰快速道路連通彰化,聯外公路四通八達,為鄰近中部各縣市之交通樞紐。
轄內重要道路有臺灣大道、文心路、市政路、中清路、青海路、福科路、漢口路、西屯路、河南路等,本轄臺灣大道有統聯中港站、朝富路有國光客運站、和欣客運站、統聯朝馬站,交通運輸便利。
三、轄區特性:
轄有臺中工業區、中部科學園區、大型醫院(榮總、澄清)、大規模飯店(福華、長榮桂冠、永豐棧、裕元花園)、大型百貨公司(新光三越、大遠百、老虎城),為本市新興發展地區,潛力無窮。
轄內學校有東海、逢甲2所大學、僑光科技大學、高中(職)3所(西苑中學、文華高中、東大附中)、國中6所(中山、漢口、至善、安和、西苑、東大附中)、國小14所(重慶、國安、上石、西屯、永安、上安、長安、惠來、何厝、泰安、大鵬、大仁、協和、東大附小)等學校。
轄區設有:
四、教育與文化資產:
西屯區原為平埔族拍宰海族(Pazehe)居住之平曠草地,相傳清康熙40年(西元1701年)已有王成楚率170人由犁頭店(今南屯)來此開墾水田。55年岸裡社總土官阿莫向當時諸羅縣知縣周鐘瑄請墾荒埔「東至大山,西至沙轆地界大山,北至大溪,東南至阿里史,西南至梀加頭地。」其中大姑婆為今西屯區之上下石牌,其地本為姑婆芋茂生處,後因岸裡社獲准開墾南界設立石碑標示而得名;梀加頭位在大肚山麓一帶,居民多張、廖2姓。而介於犁頭店與壩雅(今大雅區)間之聚落,於道光年間形成街市,稱西大墩街。另筏子溪岸之馬龍潭(或稱馬璘潭、馬鳴潭),早在康熙末年已有人入墾,據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稱乾隆中葉馬龍潭與其北之水崛頭,已形成聚落。由此可知在道光年間,西大墩、水崛頭、馬龍潭、港尾、上石牌、下石牌等地均已先後開發,形成聚落。而西屯對外的交通路線也分別在道光及光緒年間先後形成,先是道光年間由彰化經烏日、南屯、西屯、大雅間之南北向交通路線形成,即今之光明路,光緒年間從東大墩北門也有路通往西大墩、大肚、沙鹿,即今之西屯路。兩路交接的地方,自然形成了商業中心,這是西屯最早的街市。
永曆15年(西元1661年),鄭成功率軍登陸臺灣,置1府2縣,西屯區屬天興縣管轄,永曆16年,鄭成功病逝,其子鄭經繼立,18年天興縣改為天興州,本區屬之。清康熙22年(西元1683年),臺灣歸清版圖,次年改天興州為諸羅縣,本區隸屬諸羅縣之貓霧梀社管轄。雍正元年增設彰化縣,本區改隸彰化縣貓霧梀堡管轄。光緒13年,重新調整行政區域,本區屬臺灣縣梀東下堡。
光緒21年(西元1895年)臺灣割讓日本,本區改隸臺中縣西大墩區梀東下堡,27年改臺中縣為臺中廳,民國9年(日大正9年)廢廳置州,10月1日改為西屯庄,隸臺中州大屯郡,此時在日本殖民政策壓榨下,交通、水利等建設雖大有進展,但民生依然窮困。
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投降,臺灣重歸祖國,34年底本區屬臺中縣大屯區西屯鄉,至民國36年2月1日擴大市區版圖,本區編入臺中市轄治改稱西屯區迄今。
西屯區聚落的舊地名由來:
即今港尾里,其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,一說是來此首墾的廖朝孔是雲林港尾庄人,故將此地稱為港尾仔;一說是此地正當花眉、馬公厝方面南流的筏子溪支流末端處,故得名(因"港"與"水"同意)。本地幾全為廖姓居民,大都為廖朝孔親友及其後代子孫,建有清武家廟(又稱廖祖廟),堂號垂裕堂,組成祭祀公業廖朝孔委員會來管理其產業,並包括他們在雲林二崙的一大片產業及祖祠。
每一張犁是指耕地五甲,漢人來墾時,就已墾耕地的甲數來稱其庄名,例如八張犁是指墾耕40甲地,但因北屯已有上七張犁,故稱西屯的協和里為七張犁,以為對稱。
今龍潭里,該地附近往昔有筏子溪凹岸深水處,據說當年常有人落水發生意外,為眾人畏避之險地,因此地名也取得神秘。有漢人來此農墾,馬龍潭庄的形成時間在臺中地區僅次於犁頭店街。協和里為七張犁,以為對稱。
此地意為水坑的旁邊,即在水坑邊的聚落之意。水崛頭意指上方儲水處,因此地正當大肚山台地山泉流出注入筏子溪之處,故名。也因水源較豐富,為本區早期形成的村落。
二地聚落名稱與移民的姓氏有關,漢人來台時,常可見同姓氏聚族成村,今林厝里,即是因林姓移民聚居成村於此而得名。而今何厝、何安2里,即是和何姓移民有關。
二庄皆以移民的祖籍地名為庄名,今惠來里的惠來厝,是由於初墾者來自廣東潮州惠來縣而得名;今潮洋里的潮洋庄,則因早期移民來自廣東潮州府潮陽縣而得名。
往昔平埔族岸里社頭目阿穆請墾後,為防漢人越界墾耕,豎立石碑為界,後被六館業戶姚福隆以葫蘆圳水易地而成為漢人墾區,其庄位於石碑下方者,即為下石碑,在今大石、大河二里,界碑上方形成之聚落,稱為上石碑,在今上石里。
依史料記載,江西厝可能是與江西省移民有關,其中最古老的建築是清和堂(張福立祖籍),建於大正8年,日據時期為躲避空襲,曾做為庄役所臨時辦公處,其餘建築大多改建為鐵皮屋,作為工廠使用,江西厝在今福安里筏子溪永安橋畔。
賴公厝在下七張犁(今協和里),建有一賴姓祖厝,命名蓮峰堂,附近有一賴厝橋,橋與安和路之間的聚落,居民都姓賴。祖厝內壁的沿革史記載,賴姓祖籍來自福建漳州平和縣心田房系。
五、工商業:
附件下載